2019年1月17日,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办的第二届中国社会心理服务高峰论坛在青岛市城阳区举办,来自中科院等高校院所的专家学者、全国社会心理服务组织代表等400余人参加论坛,共同研讨、推进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
本次论坛是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的要求,落实国家卫健委、中央政法委等10部委联合颁发的《关于印发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文件精神,推进健康中国、平安中国建设的具体举措。此次论坛旨在共同探讨如何推动工作,在社会心理服务的科学研究与社会实践之间搭建沟通和对话平台,推动心理学及相关学科开展针对性研究,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发挥科技支撑作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白学军院长应邀出席此次高峰论坛,并做了题为“我国社会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发展现状及展望”的报告。

报告内容是对我国近500家心理健康服务机构调查的结果。研究发现社会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大多在2015-2017之间成立。在工商(54.2%)和民政(37.3%)注册;注册资金多在10万以内(69.4%)。没有分支机构占大多数(88.4%),机构多位于商业区(50.6%)和社区(32.8%)。服务场地最多为租赁(63.9%),场地面积多在200平米以内(79.7%)。大多机构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在学校、居民社区和企业进行,主要形式为讲座、培训和微信公众号等。到机构接受心理健康服务人员,其职业从高到低依次是:学生、公司职员、公务员和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