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助力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服务“健康中国”重大战略,9月13日,中国心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与智库建设青年论坛在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召开。

校党委常委、副校长白学军在论坛开幕式上致辞。他强调,心理学研究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走中国自主发展道路。他指出,中国心理学研究成果丰富,应该把这些研究和发现推广出去,提出具有标识性的原创概念和理论。
论坛上半场聚焦“心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由白学军教授主持。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部长罗良教授作题为“构建心理学自主知识体系与建设一流学科”的报告。报告解读了《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中的具体要求,详细阐述了建构中国心理学自主知识体系与建设一流学科的内在逻辑关系、衡量一流学科的三方面坐标,强调建设中国自己的心理学学术期刊,呼吁心理学界以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为纲,在服务国家需求中实现国际突破。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心理与行为科学系系主任陈辉作题为“心理学研究的转型:从‘顶天’到‘立地’——服务国家战略与回应社会需求”的报告。他结合多年科研实践,从学科定位、突围思路到案例落地,系统阐述了如何构建兼具本土特色与国际影响力的心理学体系。他谈到,立足现实,勇攀前沿,努力提升我国在国际心理学界的话语权,是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重要路径。

南京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陈庆荣教授作题为“神经认知诗学——中国古代诗歌阅读的心理与神经机制”的报告。他分享了关于中国心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思考,提出了“回归构建背景”“回归基本概念”“回归理论特质”三个回归原则,介绍了其带领的团队通过大语言模型与神经科学技术,揭示中国人欣赏古代诗歌时的独特大脑机制,为传统文化与心理学的融合与应用开辟新路径。

论坛下半场聚焦“心理学智库建设”,由心理学部部长杨海波教授主持。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长陈雪峰研究员作题为“从撰写策略建议看心理学智库研究”的报告。她结合实际样例,从为什么写政策建议、常见的政策建议类型和持续开展心理学智库研究三方面深入解析了心理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公共政策的路径与方法,为心理学工作者如何通过智库研究服务国家治理提供了实践指导。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主任辛自强教授作题为“面向智库要求的心理学研究:方法变革”的报告。他从思想态度、学科定位和方法策略三方面,结合具体实例,探讨了如何让心理学研究真正服务国家现实需求与社会心理服务;提出要从真空思维到现实思维、整合文献驱动与现实驱动、兼用现象思维与变量思维,关注主观变量与客观变量,尽精微而致广大,从应用场景到理论建设;鼓励学者关注书本上所没有的、中国社会所特有的现象与概念,着力构建本土化模型。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院长姚翔研究员作题为“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国企海外文化建设与思考”的报告。他以北京大学与中石油集团合作项目为例,详细阐述了国有企业海外文化建设与心理学应用的研究,从石油精神的内涵挖掘到跨文化心理干预,研究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国企海外文化建设提供“心理学方案”,是用心理学方法破解跨文化管理难题的生动实践。

杨海波教授作题为“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国际经验”的报告。他融合国际经验与本土实践,围绕国家战略背景、国际模式比较以及核心培养策略展开深度剖析,介绍了团队项目的主要进展,为我国构建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提供思路。

在论坛总结环节,杨海波教授提出,中国心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需要中国心理学人,解放思想,紧密联系社会重大问题与国家重大需求,开拓创新,以中国当代现实问题为观照,积极采用多学科方法开展心理学研究,形成有国际影响力的成果,彰显中国特色心理学的魅力。
本届论坛作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学术研讨会暨天津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年会(2025)组成部分之一,积极回应和落实国家相关方针政策和战略部署。通过与会专家深入交流,参与者就如何高质量开展中国特色心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达成广泛共识,为心理学智库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持。